【滨州百名历史人物】藏书家吴重熹 -ag贵宾会
吴重熹(1838—1918),字仲饴,号石莲,无棣县城里人。他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官宦世家里,他出生时,父亲吴式芬正从翰林院外放知府,处于职务的快速上升期,父亲年过四旬,属于老来得子,且只有吴重周、吴重熹两个儿子,因此,倍加珍惜,给予了他良好的、严格的、传统的儒家教育。
吴重熹自幼聪颖好学,遍读家藏诗书,受深厚家学熏陶,继承了父辈的爱国情怀、严谨治学态度和行为品质。不足20岁,他就失去双亲,与兄嫂相依为命,愈加发奋努力。同治元年(1862年)考中举人,凭借恩荫,到工部任职,被授工部郎中。他办事认真,获得上司赏识,再被外放到河南担任陈州知府。
在陈州知府任上,他秉承祖辈遗风,为官廉明,谨慎处理各类案件,尤其是以振兴文化教育为第一要务,修建文庙,设立义塾,让那些贫家子弟也有上学的机会,颇得当地文人士子的好评。在这里,他与闲居的袁世凯结下友谊。袁世凯发起创办“丽泽山房”和“勿欺山房”两个文社,并“主其事,捐资供给食用”,集结起了一大批文人雅士,吴重熹也在其中。吴重熹与袁世凯结为“诗酒友”,隔三差五聚在一起,谈古论今,吟诗作赋,极尽风流。吴重熹十分欣赏袁世凯的才华,常常劝诫、鼓励和帮助他,就是在吴重熹的指导下,袁世凯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,府试时名列前茅,因此,吴重熹对袁世凯有知遇之恩,被袁世凯尊为恩师。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郑州段黄河决口,洪水漫溢至陈州府西数里,吴重熹亲自调集民工分段筑堤坝防御,并设立粥场赈灾,减少了洪水造成的伤害和损失,深得百姓拥护。不久,转任开封知府。任开封知府时,荥泽保和寨发生危险,吴重熹连续两昼夜立于泥淖之中,冒雨指挥抢护工作,使形势转危为安。吴重熹注重文化教育事业,规定学生“凡毕业考试列入最优等者奖给优贡,优等者奖给岁贡,中等者奖给优廪生,以示区别而策精进”。他审结全省重大案件,量刑准确,无冤案亦无轻纵,声名鹊起,晋升江南江安粮道。
1900年,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,八国联军攻占北京,慈禧皇太后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,吴重熹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赴西安进献地方特产,然后又随行护驾返京,他一路鞍前马后周到备至,又仿杜甫诗作“麻鞋见天子”,集成诗册《麻鞋草》进献,深得慈禧太后的青睐,不久被提拔为福建按察使,再迁江宁布政使,1901年又转任直隶布政使,执掌京津政务。1902年,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回家乡安葬母亲期间,委吴重熹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。1903年初,袁世凯又举荐自己的恩师担任驻上海会办电政大臣,主办电报局,主持将电报局收回国有的工作。1905年,改任仓场侍郎。1906年3月,因为江西发生教案,巡抚被罢职,由吴重熹出任江西巡抚。他倡导实业,推行新政,与他人集资开办了道生公司,有资本约10万两,拥有小轮船7只,成为江西实力最强的轮船航运企业。1907年11月,朝廷命他回京担任邮传部侍郎。1908年,再调任河南巡抚。适逢清政府实施新政,吴重熹积极支持并不断上书,要求变革。1909年9月,清政府批准吴重熹奏请,裁撤粮盐道,增设劝业道,管理实业、交通、水利等领域。吴重熹还认真贯彻新政,大力推行地方自治,在河南成立地方自治筹办处,创办地方自治研究总所,令各州县各选送绅士两名入所学习,毕业后派回本州县担任自治议员或办事员,因此,河南省的地方自治工作迅速发展。随着列强瓜分中国势头向内地深入,河南地区也深受列强经济侵略,英国福公司获取了河南等地铁路修建权和煤矿开采权,损害中原人民权益。吴重熹坚决抵制福公司行为,协商签订了《见煤专条》,对其作出规范。在抵制国外公司的同时,吴重熹鼓励中国商人创办实业与洋人争利,大见成效。
在上海期间,吴重熹做了三件青史留名的大事,即收回中国电报总局、赎回京汉铁路管理权、创办中国红十字会。1903年,吴重熹在上海接办各省电报商局,他尽职尽责,制定了8条章程,令各省分局严格遵办,确保了接收工作的顺利进行。1903年12月,吴重熹与工部尚书吕海寰、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约集上海的官绅和各国驻沪机构代表商议成立“上海万国红十字会”,他将办理情形奏报朝廷:“拟在上海设立中国红十字会,购置地亩,建造医院学堂,以立基础。”1904年3月,“上海万国红十字会”正式成立,公推吕海寰、盛宣怀、吴重熹为领袖。他深感列强修筑、操控中国铁路的危害,屡次上书要求收回筑路权,维护国家权利。1907年,担任邮传部右侍郎时,会同外务部堂官向朝廷提出收回京汉铁路建议,并要求改良邮电路政各项要。在各方倡议和努力下,清政府于1909年1月还清了借款,收回了京汉铁路所有权。
“中华民国”成立后,吴重熹归隐天津,闭门谢客,绝口不言时事,多次婉拒袁世凯请他到政府任职的邀请。民国《无棣县志》概括他的一生:“历官中外四十余年,不赫赫为名,竭诚秉公,政简而事治,故以谨慎受知遇,典任封疆,官守其法,民安其治。”
吴重熹的父亲吴式芬是著名金石学家,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,吴重熹的岳父陈介祺、老师许瀚也都是金石学方面专家。吴重熹自幼接触金石学内容,帮助父亲整理金石收藏和校订书稿。在父辈熏陶下,他精于钻研金石学,具备较高的素养。父亲吴式芬去世后,吴重熹多次邀请老师许瀚校订其父遗稿,在二人共同努力下,校订完成了《捃古录》《捃古录金文》《金石汇目分编》等金石学书稿,并刊印成书。吴重熹精于金石文物鉴定收藏,藏有西周晚期珍贵文物。
吴重熹号石莲,以藏书、刻书闻名,并以“石莲庵”命名藏书处。吴重熹继承家学传统,广泛结交学者名士,每到一地,公余闲暇之时,专心收书、读书,凡宋元书籍、明清善本,无不倾力收购并撰写概要、体会等。他收藏历代典籍、金石等文献,整理吴氏家族先贤遗作。他还进行研究和刊刻,将珍本刊刻出版,服务社会,著名的有《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》《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》。石莲庵藏书多是珍品,有古本、手抄本、稿本等,且多经过名家珍藏、批校、题跋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。吴重熹还以整理和编辑修订家族遗书为己任,把吴氏家族的文章、诗词、世德录、奏本等辑录成书,先后编辑刊行了《吴氏文存》《吴氏诗存》《吴氏世德录》《吴氏试艺》,被称为吴氏“小四库全书”。吴重熹编有《石莲庵藏书目》和《海丰吴氏藏书目录》,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,因此,对于保存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居功至伟。可惜,吴重熹去世后,他的后代离开天津,分散到全国各地为官,其藏书流失严重,多不知所终,诚为憾事。
吴重熹诗歌、文章俱佳,格调高雅,笔锋细腻,富有人文情怀。如他的词《相见欢》:“垂杨阴里桥红,乍相逢。多谢沟边流水,柳边月。曾记得春波绿,照惊鸿。一霎伯劳飞燕,各西东。”再如他的诗《七夕》:“笙歌瓜果荐新秋,儿女家家望玉钩。嘱咐深闺休乞巧,让他良夜话离愁。”
1918年,吴重熹病逝于天津,享年81岁,归葬无棣吴家祖坟。
作者单位: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(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)
原文采自《滨州百名历史人物》,略有修改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