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,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“考古中国”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,通报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:手工业作坊区发现大量铸铜、制骨、制陶生产、居住生活遗迹和分布有序的墓地;宫殿宗庙区新发现大型池苑、水道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;王陵区围沟的发现突破了对于殷墟王陵区布局的认识;甲骨文研究在推动思想史、天文历法、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。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。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,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,是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。“考古中国”重大项目最新成果和进展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,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。
自1928年起,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,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。90余年间,陆续发现宗庙宫殿区、居址区等重要遗迹,出土了大量甲骨文、青铜器等各类珍贵文物,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,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、商代文明发展成就。2006年,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其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。而作为早期成熟汉字体系文字的代表和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,甲骨文将中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1000余年。甲骨文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学术课题,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播、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一系列考古项目顺利展开,为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、农业起源、文明起源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,延伸了历史轴线、增强了历史信度、丰富了历史内涵、活化了历史场景。
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,始终一脉相承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。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学习理解、挖掘阐释,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,与现代社会相协调,把跨越时空、跨越国界、富有永恒魅力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,将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助力。
更加坚定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,才能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休戚与共、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。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这种自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。
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力,才能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。立足中国大地,讲好中华文明故事,向世界展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,就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,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、天下观、社会观、道德观,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,促使世界读懂中国、读懂中国人民、读懂中国共产党、读懂中华民族。通过弘扬平等、互鉴、对话、包容的文明观,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更加广阔的空间。 (劳利)
滨州日报/滨州网综合讯
网友评论 0条评论